在 CD 唱盤的歷史上,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設計,當你在數點那些經典設計時,可曾漏掉了 Naim 呢?Naim 在 1991 年推出了他們第一部 CD 唱盤,也是旗艦級的機種 CDS 和 CDI,採掀蓋上方置入碟片的設計,CDS 更將電源供應獨立出來,成為兩件式機種。後來,Naim 又開發出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的扇形軌道抽屜式承盤,見於CD2、CD3,接著又推出 CD5,此後,這個專屬於 Naim 的經典設計,就成為許多愛好者追逐收藏的標的。
一度,Naim 在 CD 唱盤的開發上著力甚深,旗下有多款 CD 唱盤,同樣是兩件設計的旗艦唱盤 CD555,更是美的讓人屏息。抽屜式承盤則有 CDX2、CD5XS、CD5si 三個等級的產品供人挑選。不過,在網路串流快速席捲音樂市場的壓迫下,不但實體 CD 唱片銷售逐年下滑,CD 唱盤的市場也隨之萎縮。待之以興的是網路串流播放機,音響廠商紛紛開始發展串流器材,擁抱串流功能。有的音響廠甚至宣布不再生產 CD 唱盤。
Naim 也感受到了市場變化的氛圍,他們甚至很早就開始佈局數位串流,透過 Mu-so 向大眾消費市場招手,藉以搶攻傳統音響迷以外的市場,開拓未來的商業機會。他們推出一部又一部串流器材,整個 Uniti 系列更是 Naim 對新時代新市場的宣告,讓預算有限卻又重視生活品質的中產菁英,得以藉由這個世代所熟悉的網路、無線、數位平台,跨入音樂聆聽的領域。網路串流,一方面挫折了傳統音響業的體系,一方面又儼然成為音響產業的新機會。
Naim 很清楚這是大勢所趨,他們悄悄地把生產重心移往串流播放。當我留意到時候,Naim 旗下竟然只剩下一台 CD 唱盤,那就是 CD5si。
兩個深願一親芳澤的原因
我為什麼這麼想幫 CD5si 寫評論呢?事實上,這不是新機,CD5si 已經推出好多年了,網路上可以找到好多評論文章,介紹這台 Naim 的入門級 CD 唱盤,2014 年初,U-Audio 也刊出過蔡承融所寫的評論,我又何必狗尾續貂呢?
兩個原因使然。第一,我真的好想親身體驗一下 Naim 的扇形軌道抽屜唱盤。我說過,這是世上絕無僅有的設計,而且,操作手感極佳,手動拉出鑄造成形的抽屜承盤,放上 CD,蓋上 CD 鎮,推回抽屜。這個過程,與操作手動上掀唱盤時的儀式感一樣,讓數位音樂更有類比味。一般馬達帶動的抽屜承盤,不管它的承盤設計有多好,少了親手拉推的操作,就讓音樂播放少了些溫度。我說什麼也要試它一試。
用 Naim 的器材,要有一點基本的認識:他們是堅定的 DIN 的信徒。打從 1970 年代初期,制訂出 DIN 的規格,Naim 就認定這是最理想的傳輸介面而向其靠攏。Naim 甚至一度不提供其他的端子,只留下 DIN 的輸出和輸入,這讓 Naim 的用家不得不走向「一套西裝」的全系統配置。
不過,現在的 Naim 早已沒那麼不通情理。他們依舊認為 DIN 更為理想,但還是在機器上配置了 RCA 端子,讓自家機器可以搭配他廠的器材使用。CD5si 有一組 DIN 的類比輸出,旁邊還有一組RCA 輸出可選用。使用時,用家要先設定從DIN 輸出還是 RCA 輸出,抑或是兩者同時輸出。效果呢?當然是 DIN 最好,RCA 次之,原廠則建議用家擇一使用效果較佳,不要選擇兩組同時輸出,以致音質劣化。
哪來的 DIN 訊號線呢?市面上確實不容易買到。不過別怕,Naim CD5si 箱子裡面就附有一條,你若想升級,原廠也有更高級的 DIN 訊號線可供選購。代理商送機器來時,一併送來一台 Nait XS 3。太好了,前不久寫 SuperNAIT 3 的時候,只有一台擴大機,沒有可搭配的訊源。現在一次送來 CD 唱盤和綜擴,就可以試試看 DIN 的效果。
這條 DIN 訊號線其貌不揚,線身細細的,也沒有什麼印刷字樣,看來跟工程用線無異。但不要小看它,和 Divini 的純銀訊號線 S-S12 相比竟然各有千秋,在聲音的華麗感和細膩度上不及 S-S12,這條 DIN 線卻帶來了清楚明確的音像輪廓,音場更後退,而且密度扎實,讓聲音更為實在,而且背景很黑,也就更利於音樂的成像。如果搭配 Naim 自家的擴大機,原廠所建議的 DIN 訊號線,確實值得優先考慮。
即使設計簡單,CD5si 的聲音表現卻不簡單。它有著寬深的音場,而且聲音凝聚扎實,全無毛噪感。高頻圓潤不躁,中頻厚實立體,低頻沈得下去。尤其是那低頻,鮮少在這個價位的 CD 唱盤上聽見這等低頻表現。帶著微微溫暖的音調,組織出質地綿實的聲音,全頻段都帶著厚度,細節豐富而且鮮明可辨,沒有一點模稜兩可,也沒有那種飄在空中的不定感,你聽見的,無論大聲小聲,都是穩穩當當,紮好馬步,立在那裡。這種聲音若出現在4、5千歐元的 CD 唱盤上,我不會感到意外,那本是一種準備步入 Hi End 領域的沈穩與自信。可是,在CD5si 上聽見這等聲音,就讓人喜出望外了。